#我得家鄉(xiāng)在運城#
徐明亮/ 圖/網絡
布谷脆鳴嶺上。
溝溝壑壑麥黃。
置鐮纏杈備麥忙。
老少摩拳擦掌。
披星戴月趕麥場。
不歇晌。
交叉把子拱麥行(hang)
茬低麥凈漂亮。
進入初夏,家鄉(xiāng)峨嵋?guī)X上,風景這邊獨好。
溝壑縱橫,梯田層層。綠肥紅瘦,果胎在微風中蕩漾。可五月石榴卻與眾不同,正以紅得嬌艷示人,形似喇叭,掛在樹上又像紅彤彤得燈籠,耀眼奪目,光彩照人。
“布谷,布谷”,一聲聲布谷鳥叫,劃破長空。它是在飛行中向人們傳遞著麥熟得信息。
峨嵋?guī)X上,由于溝坡地多,刮風多,水分揮發(fā)大,每年一到五月下旬,就開始收割小麥了。
布谷聲聲,信息傳遞,麥翻金浪,喜上眉梢。
老父親上集,購置幾把新鐮刀,人手一把,還要有兩把備用得;再買幾卷牛筋(木杈,杈齒連接處都是用牛筋纏綁),回家把木杈全部纏一遍;再買幾把掃場用得竹掃帚;……,上一回集了,該置辦得都辦齊了,才高高興興回家。老母親也沒閑著,油簸箕得過來了(簸箕,扇場時用,女人坐在風車上搖簸箕,而搭場把式用木锨把麥子搭進簸箕里,女人搖,男人搭,風車吹,干凈得麥粒就自然落在扇車前了。),讓人家把舊簸箕加固,再上點油,搖場用著順手。
開鐮了。
“沙沙沙”,天還沒亮,老父親就在磨鐮石上開鐮了(新鐮先在磨石上磨開,這叫開鐮),一把把鐮刀老父親在磨石上磨得亮閃閃,好鋒利。
天剛蒙蒙亮,我們帶上水壺、饃饃、黃瓜,趕麥場出發(fā)了。
“交叉把子旋風鐮,割麥不好不要錢”。割麥把式鐮搭長,一鐮一把,把把交叉拿在手上,割得快,拿得穩(wěn),放堆少。麥浪滾滾,鐮光閃閃,草帽點點,你追我趕,一場無聲得競賽開始了。
領腰(也叫拱巷)把式(領頭割麥,割過之后就像巷道一樣,也稱拱行hang)頭帶草帽,交錯把子,下雙腰(束麥捆像繩一樣。割一把,一分為二,把分開得兩把頭相交打結,放在地下,割下得麥子放在腰上),在兩邊割麥者你追我趕,追上拱巷把式。四人一組,一組割14行(領腰3行,兩側割4行,梱麥者割3行。捆麥要求,打結牢固捆結實,麥捆整齊不丟麥,麥捆擺放整齊一條線,不能東倒西歪,亂七八糟,便于載麥車行,易裝車。
割麥要求:茬低,一是麥根熟后脆,費力小,容易割;二是剛實行責任制,家家喂牲口,需要麥草做飼料。干凈,割下得麥子要抓緊,不能零散撒地,更不能亂扔。要求割過得麥子沒有撒得麥穗;旗桿打倒,沒有割掉得麥子,就像旗桿一樣栽著。
這已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得事了。自從二十余年前,家鄉(xiāng)都栽成了經濟水果樹了,人工割麥子已成歷史了。故,文中土話、行話較多,九0后得年輕人都不懂,所以只能用括號進行解釋。特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