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問題,猜你一定回答不上來:我國的成語一共有多少個,你知道嗎?一般人隨口可以說出的成語數量,很少超過一百個;我們經常可以聽到的成語數量,大概也不會超過一千個;在現代字典的數據庫里面,收錄成語的數量已經超過三萬條。
楚共王
也就是說,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成語,我們幾乎從來也沒有聽說過,但是漢語有一種很神奇的魅力,就是你即便很少聽說過這個成語,但是一聽你就大概可以明白她的意思。
比如我說一個成語:楚弓楚得,這就是一個不太常用的成語,但她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楚國人的弓丟了,撿到的還是楚國人,用來比喻利益沒有外失。
打獵
“楚弓楚得”有一個歷史典故:春秋時期的楚共王很喜歡打獵,為了打獵,他還請來最好的工匠打造了一把做工非常精良的弓箭,特別的珍貴。楚共王每次出去打獵,都把這張弓帶著。
有一次,楚共王騎著馬追獵幾頭野鹿,一路狂奔,等到野鹿精疲力盡逃無可逃的時候,楚共王準備舉弓射獵,但是卻發現弓箭在剛才追獵顛簸的途中已經掉了。
儒家
看到楚王最喜歡的弓箭丟失,大臣們紛紛請求原路返回,去尋找丟掉的弓箭,但是楚共王卻說:還是算了吧,楚國人丟掉的東西,反正也是楚國人撿到,沒必要再去尋找。這就是“楚人失弓”、“楚弓楚得”的典故。
那么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情以后,就發表評論說:楚王這個人不錯,但是心胸還不夠寬廣,他應該說丟弓的是人,得到弓的也是人,把這個“楚”字去掉,大家都是人,何必還要計較是不是楚國人撿到的呢?
道家
后來這件事情,又被老子知道了,老子也發表了一番評論,他說,最好連這個“人”字也去掉,你管他是人還是動物得到那把弓呢?天下萬物都一樣,何必分得那么清楚,就連丟掉的是什么也不需要計較,就說“失之得之”四個字,就可以了。
然后又過了一千多年,明代有個叫蓮池大師的得道高僧,他也對楚弓楚得這個典故發表了評論,他說:楚王的胸懷固然不錯,孔子的境界當然也比楚王要更高,但是對于佛家來說,弓是空的,人也是空的,那也就無所謂得與失,這也是佛家所講的“四大皆空”這樣的一種境界。
佛家
那么通過“楚人失弓”這樣一個短短的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出“儒釋道”對于世界的不同理解和不同態度。有人說,孔子、老子還有蓮池大師對于“楚弓楚得”這件事情的不同評價,其實也完美地詮釋了“儒釋道”三家的不同境界和區別。
當然,“儒釋道”三家的境界并沒有高下之分,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知道,你更認同誰的觀點呢?“楚人失弓”的小故事,你看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