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空巢、佛系、躺平、低欲望等詞匯正狠狠地指向年輕人,不想結婚生子、不想買房買車,相比一群人的狂歡,他們更喜歡一個人經營生活,由此衍生出的經濟鏈就是“孤獨經濟”。
每一種生活方式背后,均蘊藏著不可估量的市場潛力,“孤獨經濟”也不例外。當你還在思考自己的“孤獨”到哪個級別的時候,品牌商們早就洞察到商機了。
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單身人口達2.6億,其中8000萬處于獨居狀態,預計到今年,這一數字會上升至9200萬。
而“孤獨經濟”催生的遠不止“一人食”、小家電、餐具、寵物、游戲等賽道,像化妝品這個看似與“孤獨”不沾邊的行業,也開始釋放相關的信號。最直觀的就是品牌商運用情感營銷,以擊中“孤獨者”的心聲為出發點,繼而攬下這一群體的生意。
但實際上,打營銷只能獲取一時流量,憑借風口發掘出新品類,或許才是化妝品企業通往“孤獨經濟”大門的密匙。那么,發掘新品類又應該把握哪些因素?小編總結了以下三點。
第一是產品應符合精致生活的需求。在抖音、B站、小紅書等平臺,我們會發現,精致和自律兩個詞已貫穿到“孤獨者”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有人質疑,這是同個團隊打造出來的內容。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孤獨者”以此為范本,試圖將生活打造得如同視頻所見那樣,通常會毫不猶豫買下博主同款的沐浴露、護手霜、防曬霜等等。
比如,小編經常看到一款植萃精油香氛沐浴露,瓶身標注了天然植物萃取,外觀是“仙女設計”,據說香味還有點特別。總結起來無非三點,即純天然、高顏值、小眾。
第二是產品能夠提升幸福感。品牌商要清楚,他們所追求的這一切,歸根到底是為了悅己。有研究發現,過去一年,新的品牌、品類、產品更受“孤獨者”歡迎,這是因為新鮮事物往往更能滿足自我的情緒需求。
可見,比起老品牌,新國貨和本土品牌是具有一定優勢的。對此,小編建議,不妨在產品上增加一些有趣又有用的小設計,讓體驗感新上加新。
第三是緊跟大數據。品牌商要明確的是,如今,關于推什么新品、何時推、推多少、推向哪里等問題,不再由生產環節決定,而是企業根據大數據來發現消費者需求。換言之,那個生產決定消費的時代已經走遠!
總而言之,盡管“孤獨經濟”給化妝品行業帶來的效益尚不明顯,但在不聲不響之中,屬于新銳國貨品牌的時代正在來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