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和工作當中,我們經常會混淆目的和手段。
我先給大家舉個案例_我們都希望升職加薪,那么認真工作賺錢是目的嗎?
不是。賺錢只是手段,我們努力工作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能擁有更好的生活。
目的和手段看似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有時候卻會為我們帶來非常多的困擾。甚至導致我們在做事情時變得盲目,做了非常多的無用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到最后也拿不到結果。
怎么區分目的和手段
為了更好的說明,我們舉一個更場景化的例子。
目前酵母有百年管理讀書會,Cherry會帶著大家讀經典管理書籍,那么我們可以用讀書這件事來加以說明。
很多人讀書時,會給自己定目標,譬如一年閱讀50本書。然后他往下落的時候,具體看什么書時會出現困惑_我是讀當代文學?讀歷史?還是讀管理類的書籍?
此時他陷入了迷茫,等到了第二季度、第三季度,他發現自己離自己的flag很遠,所以在剩下的時間里開啟了瘋狂閱讀模式。
等到了年底,他驚喜的發現終于讀完了50本書。
但他同樣也會沮喪的認識到,讀完了這50本書,并沒有對他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也沒有學到什么。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他也混淆了目標和手段,他認為讀書是目標。但讀書不是目標,而是手段。
那么什么是目標?在讀書之前,他更應該問自己“我為什么要讀書?”
答案可能是為了解決某個具體的問題,可能是要準備一場非常特別的演講,也有可能是完成學術論文,或者是針對性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
只有解決問題的學習才是有價值的,會帶來實質性的效果和收益。
綜上,讀書是達成目標的手段,但很多時候,我們卻常常把她當成了目標本身。
你看,混淆之后就會帶來這樣的惡果,看似讀了很多書,但對自己的成長沒有任何幫助。看似很努力,只是努力的意義不大。
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陷入思維困境
以上并非個案,幾乎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
比如很多管理者把管理員工當成了目標,為了管而管。其實不是,管理并不是目標,管理只是手段,管理的真正目標是為了拿到更多的結果。
或者你是一個產品經理,那么基于用戶的需求,設計一款產品則是你的目標,而真正通過各種技術設計出來產品只是實現目標的手段,核心是為了解決客戶真正的需求。
如果你混淆了目標和手段,為了設計產品而設計產品,不考慮你的目標,當你興奮地沖進上司辦公室,激情飽滿的告訴你的老板_
「我要設計一款產品,這個產品有著XX的功能,簡直太酷了,咱們把她做出來,一定是非常棒的事!」
你的老板還沒聽完你的演說,恐怕就會把你罵得灰頭土臉。
再拿我們寫商業推廣文章舉例,如果我們想通過文章售賣產品,那么寫文章只是手段。寫文章的真正目標是為了觸達到客戶的內心,解決客戶為什么要買的問題。
如果你寫文章,忽略了你的真正目標。寫文時沒有了解客戶的需求,不知道客戶為什么買,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花了大量的時間,用了華麗的文字來渲染產品的性能,哪怕你寫得再天花亂墜,你寫的文字也是閱后即焚,并不能打動到你的客戶。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道理,那么在具體的生活場景中,為什么還是不能走出困境?是什么讓我們混淆了目標和手段?
從我要做,到為什么要做
實際上這是我們的思維慣性,我們一般人的思考方式都是從做什么開始,然后是如何做,最后才會問為什么。
這樣的思考方法導致我們有了當前的局限,而《從“為什么”開始》的作者西蒙·斯涅克提出的黃金圈思維,能夠幫助我們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
西蒙·斯涅克認為,我們看問題的方式可以分為三個層面_
第一層面是what層面_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們具體做的每一件事。
第二個層面是how層面_也就是我們如何實現我們想要做的事情。
第三個層面是why層面_也就是我們為什么做這樣的事情。
一般人的思維方式,都是由外向內思考。
而黃金圈法則恰恰相反,直指問題核心,從為什么開始,然后是如何做,最后才是做什么。
黃金圈法幫助我們先從問題核心入手,會讓我們的思維邏輯簡單、直接、犀利。
掌握了這一方法,則不會再為了看書而看書,而是聚焦在為了解決什么問題看書,之后才是怎么做,最后則表現出看書后帶來的成長和改變。
由此可見,改變認知,植入合理的心智模型是何等重要。
而在蹲馬步管理工坊當中,首先教給大家的都是思維上的認知,因為成長的回路遵循認知—行為—結果—思維的通關法則。
只有大家知道了管理不是為了管而管,管理是通過別人拿結果,通過結果培養人。有了這樣的思維的轉變,形成了類似這樣的管理意識后,學習才會更有效果。
要知道人與人的差距,就在于思維方式的不同。我們可以改變思維,幫助我們抵達本質。再經過刻意練習,不斷提煉和總結,能幫助我們簡單、高效的修煉自己,最大限度拿到結果。
歡迎留言,你的問題將有機會得到Cherry的解答。
- 互動 -
通常你是如何思考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