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雖然有點長,但是內容超實用)
孩子快要上小學,要不要開展幼小銜接?
我們最擔心的其實是在入學前要不要讓孩子接觸拼讀寫和數學運算準備,我覺得,在適當范圍內給小朋友進行對應年齡段的教學訓練,打下一些基礎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文化知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小學生涯是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在此,讓我們一起從生理、心理、學習等方面來認識如何給孩子做幼小銜接,充分了解幼兒園和小學的差異性,幫助孩子輕松愉快地融入小學生活。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系我刪除,謝謝。
二、幼升小,孩子會有哪些不適應及差異呢?
1、生理上的不適應。
幼兒園是保教型教育,以保育為主,知識為輔。小學則以教授知識為主,學生安全為重。小學生的作息制度和對生活能力的要求不同,幼兒園的教育模式是動手和游戲為主,小學是教授講解,板書為主。所以在上學之前,家長必須提高孩子的獨立性。
2、心理上的不適應。
幼兒園采取的是鼓勵、寬容的教育態度;小學則有嚴格的要求,又因課程進度的需要,難免會忽略一些個體差異,把參差不齊的孩子拉到同一個起點上,鞭策孩子們都能跑得一樣快。學習方法、要求不同,以及規則意識上的強調等心理差異,都會導致孩子的不適應。
3、主動性上的差異。
在幼兒園里,老師都會主動、定期的訓練孩子們的習慣或者滿足孩子們的一些需求,例如規定的時段提醒孩子上廁所、喝水,添減衣服等,上了小學之后,這些事情就需要孩子們自我感知,自行處理。
4、生活習慣的差異
幼兒園里,老師的教學理念是面向全體幼兒,尊重幼兒的個性差異,會盡量幫助孩子糾正生活習慣上的不足。但上小學后,老師是以傳授知識為主,無暇顧及孩子挑食、不講衛生、不能管理自己的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等問題,所以家長提前培訓孩子。
5、社會環境的差異
上了小學就相當于到了一個比幼兒園更大的社會環境,比幼兒園的環境更為復雜,小孩所接觸的人和事也就會更為復雜。這種差異要求家長對小孩有敏銳的洞察力,提高孩子的情商。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系我刪除,謝謝。
三、幼小銜接,首先要著重于培養孩子的能力
李玫瑾教授指出,一個孩子的腦細胞活躍程度代表著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但是當孩子們在沒有得到很好引導的時候,往往注意力很難集中,很容易被環境和其他事情分散精力,故而導致學習成績一般。
從孩子上幼兒園大班開始,家長就可以進行日常生活的滲透,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要記住一句話,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1、學習能力的培養
小學最需要培養的是學習習慣。學習習慣主要體現于孩子的耐心與信心。耐心靠積累,信心靠表揚和獎勵。
在培養耐心的過程,家長得先穩住自己,不要急躁,你越急躁孩子就越沒耐性。循序漸進地引導,慢慢增加孩子的專注力,同時也要控制看電視和玩游戲的時間。
信心是學習興趣的一個來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如果經常遭受指責,容易導致小朋友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厭學,認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不過,表揚不意味著盲目夸贊。
盲目夸贊孩子容易變得自滿、玻璃心、抗挫能力低。適度表揚,以事實為根據的表揚,才是提供自信的正確方式,讓小朋友知道為什么被表揚,什么情況下才是該被表揚,從而獲得滿足感,增強自信心和責任心。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系我刪除,謝謝。
2、培養孩子的觀察分析判斷能力——社會適應性
①善于觀察的能力。
帶孩子在外玩耍時,可以引導孩子觀察人和事物。比如,在路上看到腳步匆忙的人,可以讓孩子猜測:為什么這個人這么著急?他是為什么趕時間?讓孩子觀察路人的神情、衣著等。這是一種社會能力,一種能讓你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趨吉避兇、提高情商的能力。觀察能力的訓練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接觸更大的社會環境、更多不同人群。
②培養幼兒遵守規則的能力。讓孩子懂得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規則。
③敢于求助。遇到麻煩要勇于請求別人幫助,遇到威脅到自己身心安全的行為,要及時告訴家長、老師和朋友。
④培養人際交往能力。人生活在群體之中,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女兒有個同學很“粗魯”,經常喜歡捏小朋友的臉,用手大力拍打小朋友的肩膀,她很熱情,但是我女兒說大家其實不太喜歡她動手動腳的行為。這對于她自己來說是打招呼,但是對于別人可能是比較討厭的行為。
⑤學會耐心聽別人的講話。
與別人交流時不能隨便插嘴,在課堂上回答問題要舉手。學會申辯、說服別人的技巧,特別是別人誤會自己的時候,不能沖動,理智講明問題。培育是潛移默化的,父母應該時刻尊重、顧及孩子的自尊,學會傾聽孩子的感受。
3、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尤其是一次性傾聽的能力
老師授課的進度是大眾化的,孩子如何能做到一次就聽懂課程內容,需要高度的注意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睡前20分鐘的繪本閱讀時間非常有必要。我每天晚上都會帶著我女兒閱讀繪本,看完一遍書之后,和孩子一起回憶下繪本的故事情節,做一些簡單的角色扮演。這個習慣堅持了一年多,現在拿到一個新的繪本,我只要講一次給孩子們聽,她們就可以獨立閱讀了。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系我刪除,謝謝。
4、生活能力的培養
家長的態度是關鍵,把孩子當成小大人,該放手的放手。不要覺得小孩子做不好,就不讓他做,小孩子做錯的時候,用引導代替指責。
5、規則意識的培養
該靜的時候安靜,該動的時候動,上課45分鐘,坐姿、上課時間、下課時間、作息時間、作業時間等規則性的意識,都是需要提前培養的。
- 給孩子分析清楚“為什么要做作業?”讓孩子心甘情愿地去完成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規則意識的培養,從鍛煉孩子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開始。遵循從易到難、從少到多的規律。
- 幫助孩子做好日常學習規劃,合理安排好學習、運動、游戲等時間。凡謀之道,周密為寶。做作業時,可以和孩子理清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語文作業花多少時間、背誦公式花多長時間。在孩子小時候,家長陪伴他一起完成,形成習慣,將對孩子往后人生留下非常重要的影響。時間觀念的訓練。從上大班開始,我堅持每天在早上8點之前送她入園,風雨無阻。我是想通過這樣的行為,告訴孩子守時即是守信!從幼兒園大班開始,我們就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明確學習的目的:家長可以和孩子談談夢想、大人工作中的艱辛,多帶孩子增長見識,給孩子分享一些勵志的名人傳記,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系我刪除,謝謝。
6、任務意識的培養
任務意識的培養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家長可以交付孩子某些任務,比如自己穿衣疊被、整理書包、洗碗、拖地、擺放碗筷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準時完成,訓練孩子的責任心和毅力。這些行為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對孩子主動地按照老師要求完成各種作業也會很有幫助。孩子按時、按質量完全各項任務,可以適當做出一些獎勵。
四、把握好提前教育的尺度
1、入學前的數學思維
數學思維的形成是關鍵,而不在于孩子能做多少題目。家長可以通過家庭生活中的例子去讓孩子形成思維。剛開始要求不要太高,太高就會走超期教育的路,后期就會有弊端出現。
入學前孩子需學會的數量關系:
10以內數的關系。學會理解題目。這里指的題目是簡單的題目,可以當游戲那樣跟他講講大概這題需要我們什么。 數量關系:- 等量關系: 一個西瓜分開4塊,與4塊西瓜合起來是一樣的(實例直觀)。守恒關系:小杯水倒到大杯水。互逆關系:4+2=6、6—4=2 ;10以內的。相對關系:3、4、5 ,4大還是3大,4小還是5小?互相關系:5拆分為3和2,如果3變為4那相對應的2也就變為1了。傳遞關系:A>B>C,那A>C。包含關系:如人類里面 有男有女。函數關系:1個圓劃分為若干塊,份數越多,每份就越小。
數學思維的形成貴在持續性的練習,每次20分鐘內,然后逐漸加長。如果你的孩子教了好多遍還是不會,千萬不要發火,思維的形成不像語文,需要孩子不斷去理解和認識,從而進行積累。我們家長要做的只是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接觸。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系我刪除,謝謝。
2、提高孩子入學前的讀寫能力
1、 表達語言的能力(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
話說得多,問得多表明他的思維能力越高越快。家長要培養孩子說話的積極性,有些小朋友有十萬個為什么,這個時候家長要有耐心孩子有好奇心是非常好的事。
對于表達稍弱的孩子,可以讓孩子多多地去聽,多多地去交流。我從四個月開始就給我女兒講故事、看繪本、唱兒歌,她兩歲就會背十幾首古詩,簡單的兒歌基本都會唱。剛上幼兒園的時候,班里有個小朋友口頭表達能力很差,三歲了還不會說整句。女兒回來和我說了這個情況,我鼓勵她多和這個小朋友一起玩,兩個月后她倆都進步很快,我女兒變得更加開朗了,能幫助到好朋友她很高興,她的好朋友有了我女兒的陪伴講話很清晰,更自信了!
2、 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養成愛看書、擇書閱讀的習慣。
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曾說過:所有父母要意識到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要讓他感受到讀書的快樂,哪怕還不識字時,也要讓他認識到這個世界里還有書,讓書成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
看書不能囫蘆吞棗,要一頁一頁地看,不可挑選好看地看,因為它每一頁都有連貫性的。有些前庭器官發育不是很好的孩子看書會出現跳行跳字的情況,可以適當進行統感訓練。
3、學好普通話,避免方言的干擾。
4、培養幼兒對漢字的興趣。可以給孩子講漢字由來的故事,比如“人”字,就是個像型字,像一個人站著。
5、 學會握筆。入學前孩子必須學會握筆,寫字的時候注意坐姿。
最后,給大家分享兩首兒歌——《握筆姿勢》、《寫字姿勢》,希望我們每個孩子上小學都有一個快樂的開端。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系我刪除,謝謝。
我是@志在育兒,關注兒童成長,從生活的點滴做起!
#育兒事務所##支持未保 護苗有我##一句話寄語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