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手機是每個家庭的必備了,孩子也時常拿著父母的手機玩游戲,那么孩子用父母的手機充值打賞主播,父母是否可以追回相關錢財呢?【案例文書裁判網(2019)蘇04民終550號】
案情簡介:
吳某1(不滿10歲)在快手公司的直播平臺快手APP軟件注冊快手賬,2017年9月23日至2017年10月3日,其通過該快手公司的快手APP軟件,為給主播打賞,在快手APP軟件內通過操作購買快幣,共購買143次,充值98122元。父母知曉后,遂要求快手公司退還所充的金額,于是引發本訴。
法律分析:
1、 根據民法總則第十九條“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本案中,吳某1在不滿10歲的情況下購買近人民幣10萬元的快幣用于打賞主播,該行為事后未能得到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亦非是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因而其打賞的行為是無效的。
2、 根據合同法第五十八條:“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的規定,合同無效的,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本案中,吳某1與快手之間的合同無效,快手應當返還相應的金錢,不過,由于吳某1的監護人也有過錯,未盡到監護責任,也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律師評論:
作為父母應盡到監護責任,作為企業應杜絕未成年人沉迷于游戲或直播等行為,切實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