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政街
現也叫法院路
安瀾共慶,
橋騰化鯉之波。
順治同歌,
山擁飛虹之秀。
過去,在布政街,
人們想到的是哪家兒子出息了,
住在這條街上的人們沒有不為此自豪的。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布政街,
去了解它的故事吧!
因當時的布政司衙門在這里,故名為布政街。
在明代,安順設有赫赫聲威的 “布政使司 ”,現在安順的法院路,歷來是安順重要的府署所在地。
明弘治年間,布政使司是安順蕞早設立的官署之一,清咸豐年改辦理糧臺。
建筑變遷
圓通寺
元至正十一年(1352) 建,先為部隊使用,后改為地區郵電局宿舍。2006年修復大殿,復建觀音樓。同年與西秀山石塔合定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府經歷署
清雍正七年(1729) 建,先曾為民宅。拆除。現改建住宅樓。
縣城隍廟
道光二十九年(1849) 知縣魏承祝建,解放前法院用。建國后改建為地區中級法院和住宅。現原址改建住宅樓。
01
圓通寺
2006年,安順市人民政府斥資修建
重建大雄寶殿、觀音閣、
牌坊式山門及圍垣
并劃定其保護范圍。
6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
將維修、重建后的圓通寺
和西秀山石塔合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順廟宇庵堂雖眾,但論及資歷、造端及其影響,除文武二廟、城隍廟外,當數圓通寺、崇真寺、東岳廟為蕞,號稱安順三大寺廟。三大寺廟中,又以圓通寺為長。
圓通寺始建于元至正十一年(1352),為安順城始建前三大建筑之一(西秀山石塔、圓通寺、鐘鼓樓)。坐落于城西南隅布政使街(今圓通寺路)塔山北腳。
初時名圓通觀,規模較小。
明洪武十四年(1381),潁川侯傅友德奉旨率30萬大軍征南,先鋒顧成下普定(元普定府,在今楊武鄉洗馬塘),擒安鎖(普定土知府),所到之處,因戰爭而片瓦無存,圓通觀遂毀于兵戎。
明洪武十八年(1385),因朱明皇帝當過和尚之故,明朝廷發帑敕劉基(劉伯溫)、沐英、康茂才于華夏興建寺廟, 首任普定衛指揮使顧成擇圓通觀舊址重修,更名圓通寺。
明永樂六年(1408),時任五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封鎮遠侯鎮守貴州的顧成對圓通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重修,奠定了圓通寺占地三十畝、三進兩殿一樓、屋宇百間的宏敞規模。永樂間,十二營長官司肖杰建藏經殿,并捐貲購藏經6350余卷于殿中。
02
府經歷署
衛署與府署俱坐北朝南,
所座極符合
明代“武據北,文坐南”的建制規制。
安順明代(1385-1602)三衛三州六長官司示意圖
丁武光繪制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明代安順府、普定衛地理圖.引自萬歷《黔記》
衙署是華夏古代官吏治理公務的建筑場所。周代稱官府;漢代稱官寺;唐代以后稱衙署、公署、公廨、衙門等。衙署均為庭院式建筑,小于同期的宮殿,而大于一般貴族的第宅。主要建筑為正堂,設在主庭院之正中,唐以前稱聽事。廳堂前設儀門、廊廡,一至數重不等。
安順明、清兩朝。官衙署地眾多。城內蕞先為明衛治,依例設衛署、經歷司、鎮撫司、前后中左右五千戶所及按察分司、布政分司、兵備公司(威清衛、平壩衛、安莊衛略同)等。萬歷三十年(1602)升安順州為軍民府,又設府署、府經歷司署、典史署、教授署、訓導署等。
03
縣城隍廟
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載:
“城隍廟,
在普定衛治內南,
洪武十五年建。”
《嘉靖貴州通志》中的普定衛圖
安順府城隍廟巍峨宏大,坐北朝南。頭門外立石影壁一,影壁與頭門間為過道,有轅門牌坊立于兩端。衙門式頭殿大門髙大寬敞。豎一聯云:
天實無私,惟心直之是與;
民情有禱,俾善惡以難潛。
此聯出自乾隆敕誥。
用今天的話來說,城隍廟可算是一個意在反腐倡廉的廟。由此,我們不難理解城隍廟在安順城大小寺廟中的獨特地位。昔日的安順城隍廟幾經拆建,已經不復再有。
聲明
未署名圖片網絡
編輯、排版、整理等陳道健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