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和重慶的產業版圖中,制造業是雙方都在發力打造的經濟增長點,逐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兩地制造業如何攜手邁向高質量發展?9月16日上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高質量發展企業家高峰論壇在線上舉行,來自四川、重慶的制造業領域相關企業人士聚首“云端”,就如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制造業發展進行觀點分享,展望川渝制造業發展前景。
產業優勢明顯
成渝地區市場廣闊
“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這是黨中央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寄予的厚望。通過“云端”對話,來自成渝兩地的企業人士表示,提升制造業發展能級是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一環。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智看來,成渝地區人口密集,城市眾多,科研人才集聚,已經成為我國近年來經濟增長最快、開放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尤其在國家推動西部大開發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戰略布局下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
李智認為,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重鎮,一直以來,成渝地區制造業基礎優勢明顯,可通過制造業競爭優勢重構,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而成渝地區城鎮化潛力優勢也是區域經濟擴大內需的動力,另外,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下,人們的消費需求也會隨之擴大,這些都會帶動制造業發展。
對于制造業的打造,安全問題也是近年來業內關注的方向。“要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力爭重要產品和供應渠道至少有一個替代來源,形成必要的產業備份系統。”李智建議,應該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應急產品生產能力儲備工程,領航企業培育工程,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工程,開展制造業降本減負行動,通過多個層面提升制造業發展能級。
重慶迪科汽車科技集團副總裁江暢分析,制造業在面向高質量轉型過程中其實會遇到很多問題,粗放式的產業發展方式越來越難以為繼,傳統低成本競爭優勢正在消失,未來還需要提升精密制造能力、高品質產品生產能力,“同時,成渝地區制造業產業相似度較高,內部競爭大,這些都是制約兩地聚合發展的因素,要引起重視。”
實現集群發展
打造協同創新生態圈
優勢明顯,也會面臨“成長的煩惱”。“政府可以搭建一個平臺,匯聚需求信息、實現產業情報暢通;兩地要互補短板,不能競爭性地去建設;可通過政府引導,揚長避短,建立一個西南地區完整的產業鏈;建立完善的區域交通網絡;還要特別注重環保。”中國船舶重慶長征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林江提出了上述建議。
江暢認為,在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制造業企業應該充分發揮川渝地區工業門類齊全、產業基礎雄厚的優勢,加快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高效協作、集約集聚的現代制造業體系,從技術融合、產業融合、管理融合三個方面實現裝備制造工業化和信息化,通過融合發展增強川渝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和發展能級,“總之,只有相互依存、抱團發展、形成互利共贏的產業格局,才能提升川渝地區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可打造一個完整的協同創新生態圈。”四川普什寧江機床有限公司營銷總監蔡春表示,一個良好的生態圈會實現產業平衡和循環發展,要促進創新成果在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間的流動,這個問題解決了,就可以解決川渝制造業協同創新和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一些問題,此外,還應該鼓勵成渝兩地制造業上下游企業成立技術創新聯盟,建立上下游企業產業配套體系。
集群發展是制造業壯大規模的一個途徑,在發展過程中,如何實現“彎道超車”也成為參會人士的關注點。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龍德表示,川渝兩地制造業發展要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引領作用,他說,雙城經濟圈內的制造業龍頭企業要帶頭推動本地化產業體系建設,推動形成完整的整產業鏈,以此提升綜合競爭力,還應該主動推動數字化轉型,走“平臺化”“集群化”“智能化”道路,借助工業互聯網理念,打造“工業云”制造新模式,這或許可推動川渝兩地制造業實現“彎道超車”。
紅星新聞記者 鄒悅 實習記者 宋嘉問
編輯 官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