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到來,老土墻、夯土老墻、老夯土墻重回大眾視野。
樸之原夯土墻老土墻 | 時光走廊
夯土墻、老土墻曾是主流土建的產物,被全類型建筑所廣泛采用,有著數千年的輝煌歷史。那么,它們是怎樣做成的?
在追求生態低碳可持續的當下,夯土墻備受關注有其客觀邏輯,關注并總結傳統夯土工藝歷來的發展,汲取精粹,有助于我們更好推動其發展,與時俱進,從而實現從傳統走向現代新型的目標。
樸之原夯土墻 | 肌理
與關注同步進行的,還有持續研發、實踐及最終呈現,跟隨技術進步,不斷提高工藝內涵,形成現代新型夯土墻制作的規范程序。
基于傳統的現代發展,傳統與現代夯土墻的共同之處,在于均包含材料、工具與工藝流程三部分。
從歷代夯筑城墻、宮殿等大型工事建筑的記載,可以發現:筑城造殿,通常采用預先蒸土、炒土的辦法,使土料達到口傳規范的理想要求。
現代試驗研究表明,夯土墻材料來源,應為生土,即避免使用有機質土,如農田、植被層或含有草根的土壤,取土要去掉表面腐殖,晾曬至自然含水量以下,這其實與傳統蒸土炒土的意圖類似。
另外,根據對土料粒徑的要求,需用鋼篩細篩粗土料,得到目標土料,根據用量多少,邊攪拌,邊適量加入配比料沙、石等。
在均勻拌料過程中,仍需將超尺寸顆粒雜物撿除,逐漸加入其它配料,形成混合土堆放待用,備料完成至用料時間,間隔不超八小時。
在夯土墻建造和支模前,需先夯實處理地基,可采用固化土分兩層做基礎,每層夯實,兩層間灑少許水養生,支模時保持模壁光潔,支完后模內壁打橫隔上限。
土料、工具、模具等準備就緒,接著便是夯筑。這一項的細節十分重要,決定著墻體最終呈現乃至成敗。
將預備的混合土料,填至第一道橫隔線開始夯實,夯3-5遍為宜,無需過量,夯完后專人清理模板邊上浮土,放在中間灑水養生,下一次填土前,先將上次夯完的面層拉毛,然后灑水、填土、夯土以此類推。
夯土墻夯實遵循先中間后兩邊的順序,即從土的中間夯起,至模板邊緣結束,注意逐層夯實時,接茬處先松土或留一點虛土,等填土時一起夯,拐角處不要接頭。
夯土墻建完,養生期約一周,需采用覆蓋或灑水法,保持適當溫度、濕度,該步驟至關重要,可避免后期墻體強度等不足等問題。
一道夯土墻、老土墻的制作完成,大致流程如上。從工藝工法講,實際它涵蓋數大流程數十道工序細節,唯有步步高標準嚴要求,才能從技術層面實現理想的美學效果。
樸之原夯土墻 | 福州茶館
樸之原夯土墻、老土墻,源于自然人文,匠心精益,生態低碳強度高,絕緣、隔音、抗震、耐候、防火、防蟲,經久耐用,用在現代建筑博物館、美術館、別墅、民居、酒店、古建老屋、城墻、公園、文旅景區,傳承文化,彰顯底蘊,大氣美觀,效益顯著。
樸之原夯土墻 | 肌理美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