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我國歷史年表,會發現這樣一件奇怪的事,從文化漸漸形成開始歷史便會被劃分為公元前、公元。比如說公元前2297年,堯當上了部落聯盟首領,公元前2227年堯讓位于舜。公元前的歷史一直持續到漢末,比如公元8年,王莽竊取西漢政權建立新朝。那么這兒所說的公元前是什么意思?公元又是什么意思?華夏五千年的歷史是如何算的?
公元是個紀年法,她是公歷紀元的簡稱,這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事實上公元紀年引進我國還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但那時依然使用中華民國紀年,也就是同時使用兩種。比如說九一八事變用公元紀年來算是公元1931年,用民國紀年來算便是民國20年,因為民國元年為公元1912年。
公元紀元在我國的正式使用是從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后才開始的,此前我國古代并不使用這個紀年方法。我國古代的紀年法主要有六種,第一種為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就拿《史記》中的一段話來說: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這兒的三十二年說的便是始皇帝三十二年,秦始皇在這一年進行了求仙活動。
第二種為年號紀年法,從漢武帝開始后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年號并以年號紀元。《岳陽樓記》中開篇便是慶歷四年春,這慶歷便是宋仁宗趙禎使用的年號,北宋使用該年號共計八年。第三種是干支紀年法,這也是我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使用的紀年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
每六十年是一個周期,比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這兒的丁卯便是公元1627年,近代還喜歡用干支紀年法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比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等。第四種是年號干支兼用法,也就是皇帝年號在前干支在后,比如《揚州慢》中的淳熙丙申。
第五種為星歲紀年,星歲紀年又分為歲星紀年、太歲紀年,歲星為太歲。第六種生肖紀年,也就是用十二生肖名稱作為年名和地支對應,這六種便是我國古代主要的紀年法。公元紀元并不在此之列,她是從西方傳過來的,最開始在歐洲各國采用。但也有說法認為公元紀年便是《授時歷》的復制版本,《授時歷》是我國元朝所修訂,耗費了大量的儀器與時間。
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時,順帶將中華歷法傳播于世界,其中《授時歷》、《星歷表》也一同傳了出去。授時歷算出一回歸年為365.2425日,沒成想1582年教皇退出的格里高利歷(公元紀元)也是這個數字,而當時教皇并沒有類似的人力物力,能完成《授時歷》這般的測量。沒多久,狄奧尼西提出以耶穌出生之年為起算點,這才成了現如今所看到的公元紀元。
原稱基督紀年,該紀年法是以耶穌誕生為公元元年,公元元年之前稱公元前。公元元年便直接稱公元多少年,比如說今年是公元2021年,也就是公元元年開始算起的兩千零二十一年。我國的公元元年正是西漢末年,因而西漢以前便被稱之為公元前,比如說秦始皇三十二年便是公元前215年。
至于華夏五千年的歷史從何而算,就要看一首詩: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也就是說黃帝時期為華夏五千年的開端,黃帝便生活在距今五千年前的黃河流域,涿鹿之戰后成為華夏部落的首領。雖然常說華夏五千年,但其實華夏五千年之前便已經開始發展文化了,黃帝之前還有紅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