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對孩子來說,過生日就像是一個重大節日,甚至不亞于熱鬧的春節,既能得到許多禮物,還能讓父母格外關注,因而對自己的生日極為期待。
但父母因為工作和其他原因,常常遺忘孩子的生日,讓他們感到失望,在內心埋下不滿的隱患,因此,不管父母再忙也不能忽略。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特別的生日,也要引起父母的重視,這不僅是因為孩子又長大了一歲,而是對其人生的影響極其重大。
小軍特別高興,再過幾天學校就要放假,他將迎來14歲的生日,所以很早就與父母約好,到時去看展覽館看航模展,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日。
到了生日那天,小軍早早地做完作業,等著爸媽做完工作一起去,可是一直等到中午,爸媽一直也沒有露面。
在焦急的等待中,他只好給爸爸打電話,爸爸說他今天有事不能回來,讓他找媽媽陪同,可媽媽說她下午要去做美容,另外再改時間去看。
放下電話后,小軍傷心地大哭了一場。
有事就不管孩子的生日,這是很多父母常干的事,難怪會讓孩子反感。
對此,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認為,父母的做法是錯誤的,要想讓孩子的人生不偏離方向,除了一年一度的生日外,還有幾個重要的生日也要重視。
那么,為什么要重視孩子的生日呢?
我國著名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對此做過專題分析。
她認為,孩子在未成年之前,其成長經歷相對比較漫長,就像是一場馬拉松式的賽跑,中間會有加油、短暫休息、疲憊和沖刺的過程。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頭腦逐漸向成熟的方向發育,心里會產生多種多樣的變化,既希望自己能夠獨立,又因為能力不足,不能離開父母的羽翼,在心理上顯得比較迷茫,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這就導致孩子在情緒上被撕裂,在成長中出現“斷代”。
如果不能得到正確的引導,就會在人生最關鍵的幾大時期,因為錯過良好的教育,從而偏離正確的成長軌道,這會影響孩子美好的人生。
因此,李教授把孩子的三個生日,作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日子,希望父母重視并給孩子過好生日,規劃好孩子的人生道路,讓他走得更加平安和踏實。
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哪三個生日呢?
14歲生日
孩子長到14歲,雖然還沒成年,但從法律的角度看,已經具有部分民事行為能力,對一些行為需要承擔民事責任,即便是父母也不能代替。
在這個年齡段,孩子正在上中學,正是接受知識、充實自己的好時光,必須一點一滴的積累知識,不能虛度光陰,同時,孩子也即將接觸社會,學習與人相處的方式方法。
16歲生日
年齡在16歲的孩子,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積累了強烈的反叛意識,不再想聽父母的嘮叨不休,迫切地希望沖破家庭的約束,到社會上大顯身手。
然而,由于社會的復雜性,也因為能力的局限,他們不知道怎樣才能立足,因而可能犯錯甚至是闖禍。
所以,父母要告訴孩子,追求獨立是應該的,但光有勇氣不夠,必須學會尊重法律,才能順遂地走好人生之路。
18歲生日
孩子到了18歲以后,不管在年齡還是在法律上,都已經是成年人,社會不再把他視為年少無知的少年,大家會以成年人的要求看待,因而一言一行都要符合成年人的標準。
因此,在給孩子過生日時,除了叮囑遵紀守法之外,還要在為人處事上做出提醒,比如,做事要有分寸,不能再耍小孩脾氣,與人在一起要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樣才會更受歡迎等。這些處事的寶貴經驗,會讓孩子一生受益無窮。
怎樣讓孩子過好這三個特別的生日呢?
給孩子過這3個生日,除了吃穿以外,還要給他們灌輸這幾個“關鍵詞”,才會讓孩子的成長更順利。
①在14歲生日時,要灌輸“責任”
年齡長到14歲時,正處于人生的過渡階段,從懵懂無知向逐漸成熟的方面轉變。
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他們的性格比較莽撞,幾乎沒有害怕的事,一旦面對問題,特別喜歡動手去解決,以武力表達情緒,嚴重的還會走向違法的邊緣。
②在16歲生日時,要灌輸“規矩”
俗語說,有規矩才有方圓,因而社會上多數人都講規矩。
年齡在16歲的孩子,由于知識、閱歷尚淺,缺乏人生經驗和判斷是非的能力,而性格又比較狂妄,目中無人,不愿意接受他人意見,特別容易我行我素,甚至做出沒有規矩的事。
③在18歲生日時,要灌輸“挫折”
18歲的孩子,雖然在年齡上已經成年,實際在內心并不成熟,他們自信年輕、敢想敢做,盡管有人生最好的資本,但也特別敏感和迷茫,正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
有的孩子從小受到父母的保護,在溫室中長大,沒有經歷過任何風吹浪打,喜歡追求成功,卻不能經受挫折的考驗,一旦遭遇失敗,就可能一蹶不振,甚至做出讓父母痛苦的選擇。
對孩子來說,生日年年都有,但這三個生日非常特殊,父母不能以各種借口影響孩子過生日,更不能有意識地忽略。
陪伴孩子過好這三個生日,既是在撒下希望的種子,又能讓自己得到滿滿的收獲,這才是負責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