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在碎片化信息時代,梗文化的興起似乎并不算出乎人們意料。這一文化表達方式契合了開放的語義空間,并激發了大眾的造梗熱潮。然而在造梗熱潮的背后,大眾似乎并沒有真實地參與事件探討,慣性思考推動著大眾表達,嚴肅逐漸被消解在網絡語言中。
「我們或許可以說,今天的網絡媒介正在培養一種“吃瓜”文化,一種看似討論但沒有討論的旁觀文化」
今年算的上是偶像塌房最嚴重的一年了。
上半年鄭爽代孕事件爆出,天價片酬、逃稅等相關問題也一并被展露到大眾面前。下半年剛剛開始,曾經炙手可熱的偶像男星吳亦凡被爆出“多次誘騙年輕女性發生性關系”,最后因涉嫌強奸罪被刑事拘留,而后批捕。
朝陽檢察通報
從最開始的娛樂圈傳聞到法律案件,明星與公共利益相關的負面事件開始逐漸引人關注,有著不同立場的個體都曾對涉事雙方發表不同的質疑,也正是在無數人表達意見、追問事實的過程中,事件得以慢慢展露出真實的面目。
在關注和關心這些明星事件時,我們會注意到其中經常伴隨著“梗”這樣一種網絡文化,它似乎在事件之外充當著更多數網民對于這些事件的認識,盡管時間消逝,卻也經久不衰。
一、梗文化的前世今生
事實上,我們經常使用的“?!弊值侥壳盀橹惯€沒有準確的詞源和定義。多數人認為它是“哏”(gén)字的誤讀,例如臺灣輔仁大學中文系教師張大春認為,這是因為“電視公司聽寫字幕的人員‘無知的創造’,我們如今才會經常將該寫成‘哏’的字,寫成了‘?!帧?。
相聲演員郭德綱則在2017年的一篇微博寫道:“哏指的是滑稽幽默的語言和動作……歷史原因,眾多京劇藝人流落他鄉,帶去一批詞匯。不是所有人都能準確讀出哏,于是訛讀成梗。”[1]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誤認誤讀讓“梗”變成了熱詞,而后迅速風靡朋友圈成為沖浪辭典的基礎詞匯,比如經常會聽到的“老梗”“破梗”“身高?!薄把郧楣!薄斑@里面有什么梗?”等。
從前些年的“人間不值得”“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到“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和當下正火的“拿來吧你”“人類高質量男性”,“有梗”已經成為了人們使用網絡語言的標配。為什么一條短梗有如此厲害的刷屏能力,網絡梗文化契合了互聯網交往怎樣的內在邏輯?
1. 碎片化時代,短梗的高度適配
“?!彪m然是當今時代的語料產物,但作為一種兼具趣味性、形象性的言辭形式,“梗”和我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歇后語、俏皮話也有著相當程度的異曲同工之妙。
比如“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等存在語義的轉移,“外甥打燈籠——照舊(舅)”等對于諧音的加入,亦體現了解謎的特點。這種隱喻性、靈活性的言語表達,在互聯網時代化身為“?!边@一新穎的語言現象,日漸成為當下虛擬空間中網民廣泛參與的字詞游戲。[1]
互聯網碎片化的內容消費往往也更青睞這樣短小有趣的表達,它不需要太多的文化水平就可獲知,且因為使用空間多在一些社交平臺評論區當中,這些地方本身也更加適合一兩句話的意義表達。
2. 互動儀式下,短梗的品味區隔
一個短梗的火爆往往還需要網友積極的社交互動,當人們習慣了將“干啥啥不行,XX第一名”融入日常生活的交流后,短梗能更大范圍引起共鳴和使用的熱潮。
不過,有網友也認為:“梗”字的另外一層含義則是阻塞。在多以趣緣結合而成的網絡團體當中,“梗”的熟知就像是你進入房間時所要亮出的邀請卡,如果你不了解其中的內涵,那么你就將被迫區隔其外。
同時,知道某個時下流行的熱梗也是一種社會資本的體現。例如曾一度風靡朋友圈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能在朋友圈曬出奶茶配圖并帶上這句話,其中的意涵十分豐富,它代表著你有被人關注和關心,代表著你背后社交資源的豐富,進而你也就能在朋友圈的“表演廣場”上塑造自己的另一重更趨完美的形象。
秋天到了,“第一杯奶茶”梗又來了
并且在這樣的傳播中,心理不甘示弱的其他人也會用各種方式去暗示自己的社交資本,“沒有男/女友送奶茶,但可以自己送自己啊”“沒有秋天第一杯奶茶,但有秋天第一個紅包”,布迪厄所言的品味區隔就在這樣的對峙互動中變得愈發明顯。
3. 全民創作對熱梗的青睞
其實很多熱梗的流行都是一時興起、偶然爆紅,背后的重要推力和網友們強烈的創作欲脫不了關系。什么樣的語境可用這樣的梗、這些??捎脕斫忉屖裁船F象,意義就這樣在網友們的想象中拓寬。
前不久王思聰的土味情話曾引起巨大的模仿熱潮,從“輸的是什么液,想你的夜”到網友們創作的“今天我還要去做核酸,是什么酸?是想你不得的心酸”等有趣又內涵豐富的短梗,可見梗的流行又呈現出全民創作的趨勢。
來源于網絡的王思聰語錄仿寫
它不再局限于原本封閉的語義空間,而是在“原?!钡拇蚱撇鸾庵?,在內容和形式當中注入新的思考和意義。原始梗是網友們創作的核心,但沖破界限之外的創意表達則讓人們在“佳作”誕生之中找到更多的價值感。
二、造??駳g下,模糊的大眾探討
在如今普遍的標簽化傳播當中,很多社會事件卻會在時間推移中,將大眾的集體記憶中變得支零破碎,最后只剩下一個個極具戲謔感或者喜劇效果的詞匯和語句,成為鮑德里亞口中“漂流的能指”,即符號形式所指向的“真實”內容已經蕩然無存。
拿吳亦凡事件來說,當時極為流行的“吳簽”以及“XX很大,你忍一下”的說法就曾不斷被網友拿出來使用、調侃,成為了大家隨處可用的熱梗。
微博網友評論
所能看到的是,在面對明星相關的社會事件中,我們似乎都會以這樣的心態去對待和處理,例如之前鄭爽事件后“你媽是鄭爽”(網上聲稱這是“你是孤兒”的高情商表達)的流行,還有網友自發去寫霸總文,引發一輪又一輪的造??癯?。
在如今的網絡信息轟炸之下,個體注意力會被眾多媒體議程所占用,僅憑一些關鍵詞匯和段子來記憶社會事件對我們而言的確是有益的,但單純借此去嘲諷和耍小機靈,卻會使整個話題的討論失去嚴肅的初衷。
要知道在都美竹微博中(寫手徐某)有關“XX很大,你忍一下”的表述,其實是在講述受害經歷,鄭爽的代孕所暗示的其實是孩子的不幸。因此,在造梗狂歡中逼迫語境的消失,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微博網友評論
此外,就像公眾號Philosophia哲學社在《為什么我們應當警惕「吳簽」一詞?》一文中所說的那樣,“在一個高喊陽剛之氣,并用陽剛來規定權力關系的社會里,剝奪一個男性的陽剛自然成為了最有效的言語報復策略,女性的反抗與討伐也會有意無意地,甚至不得不去依附這一男性中心的社會話語?!?/p>
不單是受害語境、男性中心無意識這兩層被模糊的探討,在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當中,許多抒發正義的方式也在消弭嚴肅與娛樂的邊界,譬如豆瓣上無數自媒體針對吳亦凡事件的轉發抽獎活動。它們夾帶著利益和好處,讓我們陷入其中并毫無抵抗。但我們試圖追問,這些裹挾了“雜質”的正義抒發,又為真誠的探討做出了什么貢獻?
豆瓣上無數轉發抽獎中的一條
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尼爾·波茲曼曾坦言,電視媒介會塑造一種娛樂至死的社會文化。以此類比,我們或許可以說,今天的網絡媒介正在培養一種“吃瓜”文化,一種看似討論但沒有討論的旁觀文化。
在網絡語言的侵蝕下,在群體話語的爭鋒中,人們很難產生對于一個話題的深入思考,大家只是在不斷掀起的輿情浪潮中消費情緒,直至疲憊。
而對于引導輿情至關重要的媒體而言,偶爾的言論不當或表達缺位則讓信任減退,塔西佗陷阱效應明顯,最后以至于公眾話語與媒體話語割裂,希冀媒體來彌合的社會嚴肅討論也更加難以實現。
三、結語
德國社會學家、文學評論家利奧·洛文塔爾曾提出“消費偶像”這一概念。在他看來,過去的英雄大多是早已不復存在的“生產模范”,而如今人們崇拜的卻是與休閑領域密切相關的“消費偶像”。
消費偶像無需反映社會文化、也不用提供公眾道德上的引導和教育,只需要將自己變成一件 “成功”的消費品,娛樂世界、娛樂自我。而消費偶像一旦成功,伴隨著而來的光環與關注會讓人極具膨脹,同時也會讓他們更加被社會規范等框定。
在近期等多個明星的相關道德違法事件中,我們看到了消費偶像們的“至暗時刻”,這提醒無數已奔赴舞臺的年輕偶像收斂心氣,站在道德與法律的圓圈之外是必須恪守的前提。
于個體而言,我們需得警惕梗文化背后所培養的慣性思考,在模糊的話語之下,或許我們都陷入了新的陷阱。但愿每個人都能真誠在重要社會事件討論中去追問和質詢,去思考和反省。
參考文獻
[1]王子健,李凌凌.網絡“?!蔽幕囊馓N內涵與傳播邏輯[J].青年記者,2021(14):109-110.
△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不萊梅;編輯:蔥蔥;公眾號: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GxxryI9vzMXNdgzVgye5xA
本文由@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