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李商隱因為在官場異常失意,為排遣“意不適”的心情而登上長安城的樂游原,發如此感慨。那么樂游原到底在哪里呢?唐代文人眼中的樂游原有什么特殊意義呢?
樂游原得名于西漢初年。《漢書·宣帝紀》有記載說“神爵三年,起樂游苑”。公元前59年,漢宣帝偕許皇后前往長安城東南方的古原,因迷戀這里絢麗的風光,以至于“樂不思歸”,所以就在原上建立了樂游苑,并且建了一座樂游廟,成為漢代長安城東南郊的一個游覽場所。
因為諧音,“樂游苑”到了唐朝時被傳為“樂游原”。唐長安城有108坊,其中東南方向的升平坊與新昌坊,就是“樂游原”的所在地,而且是為唐長安城的最高點,地勢高平軒敞,為登高覽勝最佳景地。大概在今天西安市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背面的黃土臺塬。
青龍寺的所在地,也處于新昌坊樂游原中的一部分。作為后來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密宗的祖庭,青龍寺始建于隋文帝年間(582年),原名“靈感寺”,唐龍朔二年(662年)復立為觀音寺,景云二年(711年)更名青龍寺,自此成為唐朝皇家護國寺院。
太平公主曾在樂游原內添造亭閣,營造了當時最大的私宅園林——太平公主莊園,場面極盡奢靡。當玄宗登基后就將莊園分賜給了寧、申、歧、薛四王,足以想見當時樂游原規模之大。韓愈的《游太平公主莊》詩云: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臺榭押城堙,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
李白曾站在樂游原緬懷歷史寫下:“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白居易也借景興情吟出:“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游。”曲江池與樂游原南北相望,因樂游原高便于覽勝。一時間,這里就成為長安城里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們游玩的好去處。
在唐時興慶宮、華清池、大明宮......這些皇室階層與貴族參與政治生活的區域,是不對公眾開放的。但樂游原則不同,《唐兩京城坊考》對樂游原的記載是:“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寬敞,京城之內,俯視指掌。每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就此登賞祓禊。”
上至官宦子弟,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在樂游原隨意出入,東到日本高麗、西到波斯大食,不同膚色與信仰的民族,彼此暢快交談,大唐文明的開放包容,由此可見一斑。樂游原上見長安,遠眺可見漢闕唐陵,樂游原連接著過去和現實,透析著古今興亡盛衰之間的聯系。
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李商隱驅車登上樂游原寫下了:“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游原上伴隨著這份蕭瑟秋意的,常是一抹殘陽,夕陽光輝漸趨黯淡,已不再只是惋惜的感傷,而是詩人對唐帝國虛假繁榮危機重重的無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