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阿卡迪亞的牧人》尼古拉斯·普桑 1637-1638年 盧浮宮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陶淵明《桃花源記》
陶淵明寫下《桃花源記》,引得無數后人心向往之。“世外桃源”成為了一代代中國人的終極渴望。西方文明里,也有一個這樣的“世外桃源”。那里叢林茂密,湖泊清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大概就像這幅畫里描繪的景象(圖2)。
圖2《帝國的進程:阿卡迪亞》1834年 湯姆斯·科爾
這個地方也有一個很美的名字:阿卡迪亞。Arcardia.
有一天,四個牧羊人在阿卡迪亞放牧。他們在風景優美的田園間發現了一塊墓碑。墓碑上刻著一行銘文:Et in Arcardia Ego。“即使在阿卡迪亞,我也存在”。這里的“我”指的是死神。
多么令人沮喪。死亡的陰影無處不在,任你躲到天涯海角。
尼古拉斯·普桑以充滿詩意的畫面,提醒著我們人類最大的悲劇和恐懼——終有一死。
圖1《阿卡迪亞的牧人》尼古拉斯·普桑 1637-1638年 盧浮宮
有人說普桑很殘忍,他將風景畫得如此美,將牧人畫得這樣閑適,卻用一行模糊的文字,打破了所有的平和。簡直讓人從天堂跌落地獄。
然而,這也正是普桑的可敬之處。
1594年6月15日,普桑出生于法國諾曼底。他的父母不同意他選擇繪畫的行當,18歲的普桑只身前往巴黎求藝。他輾轉于大師們的工作室里學習,積累了一定的技能,尤其是素描功底漸深。巴黎無法滿足普桑對更高技藝的渴求,于是他找機會多次探訪羅馬,拉斐爾、雷尼、卡拉齊的作品帶給他深深的震撼。普桑深得法國王室喜愛,但為了離古典主義的大師們更近,30歲以后的他常年旅居羅馬。
普桑身處輝煌浮夸的巴洛克時代,卻始終保持著冷靜理性的繪畫風格。他終其一生追求嚴謹的構圖、克制的情感、深刻的寓意以及田園的詩意。
圖3《隨著時間之神的音樂起舞》1634-1636年 華萊士收藏館
圖4《有在泉水中洗腳的男人的風景畫》普桑 倫敦國家畫廊
圖5. 《平靜的風景》 普桑 1650-1651年
普桑透過《阿卡迪亞的牧人》,表達他對人生的思考。是的,世事無常,生命易逝,但普桑并非要我們從此一蹶不振。正如簡·愛所說,站在上帝的腳下,我們都是平等的。每個人在死亡的面前,也都是平等的。這正是命運賦予我們的最大的公平。在預知了同樣的結局以后,我們應當如何書寫人生的過程。這才是普桑發出的叩問。普桑的畫筆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審美的愉悅,更是直達人心的撫慰。在他的藝術里,我們獲得警醒,也獲得了療愈。
人們冠以他“法蘭西繪畫之父”的榮耀,實至名歸。